【2018】濮阳市教育局对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187号提案的答复
编辑:濮阳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9-10-30      来源:濮阳教育网

濮阳市教育局

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187号提案的答复

 

王丽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们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您们能够站在政治高度,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实事求是的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和合理建议,颇有见地,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我们深表谢意。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增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工作使命感紧迫感

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着力解决“城镇挤、农村弱”问题,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本举措。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此非常重视,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文件精神,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一是充分履行政府职责。我市先后编制了《濮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濮阳市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2018年)》《濮阳市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规划(2014-2018年)》《濮阳市义务教育学校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2016-2020年)》《濮阳市主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18-2035年)》《濮阳市“十三五”农村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规划》;出台了《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意见》《濮阳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先后多次召开全市学校建设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工作推进会进行安排部署。通过标准化学校创建、评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达标县活动,调动了各县(区)政府和教育部门及学校工作积极性,先后有华龙区、范县、南乐县、清丰县四个县获得省政府表彰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的称号,其中,有范县、清丰县、南乐县、台前县四个县分别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濮阳市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9月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市领导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我市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均衡发展工作多次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二是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各县(区)和市属学校按照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典型的工作是我们实施了六大工程:第一是2009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0亿元,改造校舍面积200万平方米;第二是2011年开始实施的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投入32.3亿元,建设标准化学校870所,新增校舍面积184.73万平方米,投入1.3亿元,为全市60%的中小学校配备教学仪器设备;第三是2014开始实施的“全面改薄”和扩充城镇教育资源两大工程,投资30.65亿元,新建市、县城区学校40所,改扩建城区学校98所,改造农村薄弱学校454所,新增校舍面积155.29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49.38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0万个,购置学生用床、课桌椅、食堂、饮水、洗浴等生活设施设备5278台件套,图书20.7万册;第四是2010开始实施“网络班班通”和“三通两平台”工程,投资1.5亿元,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第五是2017年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约7.3万学生受益。2018年启动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投资1.39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51所。近几年,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教育工程,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实现了最美建筑是学校。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五个方面的工作成效突出,第一,从2009年开始启动“特岗教师”以来,全市已累计招聘“特岗教师”7423名,创新了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显著改善了教师知识结构和精神面貌,焕发了义务教育的活力动力。第二,从2015年开始在全市实施教师动态管理以来,为市属学校招考教师1391人、县区招考教师2325人,选拔特岗教师4760人,解决了城区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第三,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市培计划”,每年培训一线教师3000人次以上,成立了一批省、市级名室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第四,全市每年有159名城镇校长和教师参加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有效促进了均衡。第五师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涌现了一批以王彩芹为代表的爱岗敬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老师和众多具有职业精神、甘为人梯、奉献社会的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群体。四是切实保障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特殊群体学生就学得到有效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基本做到“应入尽入”,免收一切费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为断加强。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没有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历史阶段性的成就。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市县城区学校建设滞后于城镇和城市发展,造成城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随着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农村流动人口及学生不断向城市、县城涌入,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大班额问题严重,特别是上级项目资金全部投向农村,再加上市、区两级财政困难,没有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学校积极性不高,致使城区学校和市属学校大班额十分突出。截至11月底,全市存在大班额的学校有106所,56人以上大班2971个,66人以上超大班1665个,分别占义务教育教学班总数的19.63%、 11%。106所大班额学校,47%在市城区,53%在五个县城;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13.37万人,占全市的比例为22%,存在大班1626个、超大班1031个,占全市大班和超大班的比例分别为55%、62%。在市城区,市直属学校大班额问题尤为突出,共有大班1319个、超大班852个,占市城区大班和超大班的比例分别为为81.1%、82.6%。就市城区而言,解决大班额的主要措施,是加快城区学校建设。依据市城区大班额现状和未来人口增长预测,消除现有大班额,到2020年至少需要新建学校17所,才能解决市城区大班额问题。二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不均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的差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同样市城区也存在市属学校与区属学校之间教育不均衡问题,学校办学规模、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初中升入高中等都存在明显区别。导致一些农村生源流失,城区学校人满为患,大班额问题严重。

二、明确任务,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推进,关健是落实好《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意见》(豫政办[2018]74号)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软件硬件一起抓,抓住“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两项专项工程为新的重要机遇和新的动力,多措并举,更加有力有效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上重大的台阶。一是优先发展,统筹规划。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坚持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做到公共资源配置上对义务教育统筹规划,优先发展和重点保障。坚持城乡并重和软硬并重,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既要注重城乡学校之间的统筹,也要注重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完全小学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之间的统筹;既要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又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既要防止过急过快撤并学校导致学生过于集中,又要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校”。对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意见》(豫政〔2016〕71号),结合我市实际,组织规划编制“回头看”,进一步优化、修订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6?2020年),列明“十三五”期间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和拟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并制订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改善计划。二是改善办学条件。严格对照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逐校开展排查,建立办学条件查缺补漏台账。对仪器设备零星购置、小修小补项目,由学校按照财政部门规定,使用公用经费解决。市、县级政府要统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等资金,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要实事求是确定建设项目和内容,合理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结合实际适时调整,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加快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督促县区政府按照豫政〔2016〕71号文件要求,到2020年,无寄宿制小学或不能满足寄宿需求的乡镇,至少改扩建或新建1?3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小学。对小规模学校,要保障信息化、音体美设施设备和教学仪器、图书配备,设置必要的功能教室,改善生活卫生条件。对寄宿制学校,要在保障基本教育教学条件基础上,保障床铺、食堂、饮用水、厕所、浴室等基本生活条件和开展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及文体活动所必需的场地与设施条件。到2020年,规划保留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达到标准化要求。三是强化师资建设。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完善编制岗位核定。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机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提高使用效益。对小规模学校实行编制倾斜政策,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对寄宿制学校应根据教学、管理实际需要,通过统筹现有编制资源、加大调剂力度等方式适当增加编制。推进县域内同学段学校岗位结构协调并向乡村适当倾斜,确保乡村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不低于城镇同学段学校。适当降低农村教师申报中小学教师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条件。切实落实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政策,并优先满足小规模学校需要,保障乡村教师职称即评即聘。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及时为乡村学校配备合格教师,保障所有班级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保障小规模学校少先队辅导员配备。按照有关规定配备中小学管理和工勤人员,原则上小学寄宿生50?70人、中学寄宿生80?100人配备1名宿管人员,寄宿生80?100人配备1名食堂服务人员,寄宿生500人配备1名保安人员。按比例计算不足1人的按1人配备。深化中小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宿管、食堂、保安等工勤服务及卫生人员的保障问题。同时,要加强对聘用人员的考察培训,强化管理,确保学生安全。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农村偏远学校、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适当倾斜,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认真落实惠及农村教师的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等各项政策,保障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县义务教育学校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从2019年起,将乡镇、村、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200元/月、500元/月和800元/月。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省、市级财政给予专项奖补。切实落实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加大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保障教师基本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乡村教师生活,为教师走教提供交通帮助与支持。寄宿制学校教师兼任生活管理教师的,应合理计算工作量并相应增核绩效工资总量。改革教师培养培训。加强实践培养,结合推进城乡教师交流支教,遴选一批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实习培养。做好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招生、培养工作,着力培养一批职业精神牢固、学科知识全面、专业基础扎实的“一专多能”全科教师。对全科师范生毕业后,要及时按政策为其办理聘用、入编等相关手续,确保到乡村小学和教学点任教,确保有编有岗。加大对乡村学校校长、教师特别是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强乡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与水平。“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优先支持农村艰苦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培训。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县级教研机构作用,着力帮助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四是强化经费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强化县区政府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主体责任。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薄弱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倾斜,切实落实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和对乡镇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政策。确保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正常运转。各地要针对乡镇寄宿制学校实际需要。五是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推行中心学校与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的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综合性考评,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将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教师作为同一学校的教师“一并定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统一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推进教师集体教研备课,统筹排课,音乐、体育、美术和外语等学科教师可实行走教,并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机制。中心学校要统筹加强控辍保学工作,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工作机制。完善育人模式。督促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研究小班教学、多科教学、复试教学的特点,指导小规模学校发挥小班教学比较优势,突出因材施教,加强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思想动态和身心健康,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全天候育人和农村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时间,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明确帮扶老师、协助亲子交流、开展心理咨询,加强管理、帮扶、关爱工作,优先满足他们的寄宿需求,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督促县级教育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硬件建设,充分利用卫星、光纤、移动互联网等,加快实现两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多媒体设备全普及,促进在线课堂、网络教研、线上学习等发展。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指导,拓展信息技术在农村学校教学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推进教师交流和对口帮扶。督促县区教育部门要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城镇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将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的优先条件。各地要认真组织实施城乡学校“手拉手”对口支援计划,广泛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努力实现每一所乡村学校都有城区学校对口帮扶,切实做到真帮实扶。六落实城区学校布局规划,加快推进学校建设。在全市城区学校建设和消除大班额工作推进会议上,市政府明确提出消除大班额的根本措施是加快城区学校建设,城区学校建设的主体是县(区)政府,从今年开始将城区学校建设和消除大班额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体系,要求各区级认真落实市主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和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按照“区建区办区管”的要求,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推进今年及明后两年新建市城区学校14所的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增加学位2.64万个。其中,2018年规划建设5所学校、明年秋季投入使用(华龙区幸福路小学、华龙区戚城小学,开发区濮上实验学校、开发区裴王合小学,示范区崇文小学)。2019年新开工建设5所学校、2020年秋季投入使用(华龙区文化路小学,示范区绿城中学、示范区大召实验学校,工业园区实验学校,油田大庆路第二小学)。2020年再开工建设4所学校、2021年秋季投入使用(华龙区濮东第一小学、开发区开元小学、示范区班店实验学校、示范区高阳小学)。届时,市城区大班额问题将基本解决。七是综合施策,标本兼治,解决“大班额”问题。严把招生入学关,坚决治理择校。适当提高中招分配生比例,将优质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向城区薄弱初中和乡村初中进行倾斜等方式,减少“择校”热。实施集团化办学、强校托管弱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禁止学校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缓解择校压力。严把转学关口,禁止大班额学校接收转学生。要求学校严格按照政府批复规模办学,并及时增加学校缺编教师。八是加强督导。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机制,督促县级政府要加强对本县(区)落实有关义务教育工作情况的专项检查,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义务教育工作情况。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开展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主要措施落实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完善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和限期整改制度,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对因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要对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责任人进行问责。

 

 

 

                                201918

濮阳教育云平台 | 官方微博 | 
2016 版权所有:濮阳市教育局 地址:濮阳市华龙区振兴南路12号 邮编:457000 豫ICP备2021016829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23 豫公网安备 41090202000275号